双师同堂 育法治人才
发布时间:2017-05-1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前夕,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中南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2017年5月17日下午,在法学院举办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程建设总结会上,大家围绕《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探索的“理论实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就法学教育如何与法律实践相结合,加强法治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学校本科生院秦毅红、谭希培、李满春、荣复康、文建国、曾长秋、孙梦云、唐进元、周雍茂、李义君、彭金定等教学督导专家、法学院刘继虎、敖双红、唐东楚等教学督导专家、双师同堂理论和实务授课教师陈小珍、柳晓寒、法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
法学院毛俊响副院长主持总结会,他介绍了法学院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政策措施,《知识产权法》“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在积极响应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所进行的努力,以及法学院教师们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方面所进行的多种模式多种方式探索和改革。
《知识产权法》课程建设负责人何炼红教授重点介绍了理论实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即由法学院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共同组建《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并把课堂移至真实的法庭或知识产权行政机关;高校和实务部门的老师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有优势,分别讲授理论和实务内容;通过真实的案例导入,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们在交流和互动中对法学知识有更加真实和直观的理解,零距离接触法律实践。2017年上学期,《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长沙代办处开展了“专利申请与审查——理论实务双师同堂公开课”;联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岳麓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展了“商标权保护——理论实务双师同堂公开课”,充分实现了知识开放、师资开放、思维开放、场地开放,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易玲副教授对课程的改革目的、课程团队情况、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实际教学成果进行了介绍。她认为法学课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学习能力,为此,《知识产权法》开放式精品课程从稳定及分工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展开,再到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构建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面效果显著。
作为双师同堂教师团队的重要成员,省高院民三庭副庭长、中南大学“双千计划”特聘教师、法学院副院长(挂职)陈小珍法官、岳麓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柳晓寒法官代表实务授课老师分享了授课心得。陈庭长提出,法律思维的培养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双师同堂教学这一模式探索出了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柳庭长指出,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非常有意义,《知识产权法》的精品示范课堂应当持续发展,岳麓区法院也将继续提供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持。
学生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卓法1501、1502班的三位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感受,认为《知识产权法》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高度结合实务的课程改革模式让他们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法律思维的重要性,形成了法律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从美国圣约翰大学完成交换学习任务回校的大四学生潘柏华,结合自己在美国的上课经历和法学院《知识产权法》课堂的学习经历,认为《知识产权法》双师同堂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性、实践性,邀请实务专家进行授课,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已经与国际接轨。
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专业情况,对《知识产权法》开放式精品示范课程进行点评和交流。谭希培教授认为,法学院的理论实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体现了问题主导、学生参与,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是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法学教育的“中南样本”已初见雏形,代表了中国法学教育的方向,其带来的意义已远超出了一门精品课堂的范围。这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秦毅红教授认为,理论实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不仅在法学领域,而且在其他文科以及工科和医科领域都有借鉴价值。李满春教授建议,《知识产权法》理论实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值得在全校范围进行“双拓展”,一是要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进行拓展,二是要建设可持续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领域“传帮带”的拓展。
文建国教授指出,如何保持这种教学模式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是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探索的目标。有社会需求,才会有动力、才能保持其持续性;培养方向和目标是对的,才能保持其有效性。要在法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唐进元教授指出,《知识产权法》课堂的教学改革体现了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多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彭金定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法》课程改革把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做到了极致,教学团队成员各有特色,相互补充,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具有国际理念。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等都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理念, 要将这种理念进行更好的提炼。并在评估与考核层面进行固化。法学院刘继虎副院长针对如何使课程改革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如何使优良的教学改革得以持续发展作了总结。他指出,应当更加精准地提炼教学改革模式,建议学校从财务、师资保障等各方面提供机制保障,推动这种教改模式的常态化。法学院教学督导专家唐东楚教授指出,法律人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实践性教学来培养。《知识产权法》课程改革成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学校的支持,还应当实现资源共享,积极为年轻老师的成长提供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法学院探索的理论与实务双师同堂授课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了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法学院将进一步搭建平台,引入优质外部实践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端法律职业人才,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