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红:企业“走出去”应注意的知识产权问题
发布时间:2018-12-2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企业“走出去”应注意的知识产权问题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 刘跃红
今天我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盛会。刚才有企业提问:我们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前或者要去美国参加展览,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又该如何应对?我想,作为企业来说,要“走出去”,不仅仅是到美国,到其他国家可能都要有知识产权,特别是要有知识产权的意识。刚刚提的这个问题一个是产品出去,一个是出去参展。产品出去就是把产品卖出去,参展是愿意去看我的产品能卖到哪儿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关联,但不完全相同。
对于第一个问题,产品要卖出国门,应该怎么办?首先应该分析一下,这个产品技术来源于哪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进了别人的技术,第二种情况是自己研发的技术。如果是引进的技术,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可能还得与引入端联系,看看与引入端有没有约定,能不能到这个国家去。像华为、中兴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如果技术芯片是人家的专利,那么产品走出去的时候就要遵守曾经的约定。因为知识产权是私权,两个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合法有效的。比如目前华为和中兴面对的问题,可能就是对伊朗之间的产品输出有约定没有。所以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如果是引进的技术和购来的产品,要出口出去的话,要跟相关的引进方进行沟通。第二,要研究与引进方之间的约定,它能避免私权方面的问题。有些国家不仅仅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可能的还有销售战略,比如在中国生产产品的只能卖英国等,有其特定的销售国家,这是企业要注意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自己研发的技术,从研发意向、研发过程、产品成熟、产品推销全链条的知识产权分析都不能缺失。首先在研发上,企业要花大量的精力、大量的财力,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研发出来的东西切忌不能拿人家的东西。知识产权就是这样,特别是专利,它授权了你可能不知道,你了解的情况可能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在研发的时候,从立项的时候,就一定要好好分析这个领域发展的情况,哪些东西能做,哪些东西不能做了,因为人家已经做了,只能买技术或者绕开设计。所以在前期要做好准备。
到第三个阶段,产品成形了,要走出去了。因为从研究到成形,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人家也产生了新的专利,你在走出去的时候,应对对应国的知识产权情况做一个很好的分析。比如前几年中联的产品出去的时候,就有一个很详细的分析报告,一旦走出去如何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这个分析一定要做在前面。
现在政府部门,例如省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局实际上给了很多支持。像2017年、2018年都针对性的给了企业“走出去”的项目,技术出去、产品出去,技术进来、产品出来。只要跟知识产权相关的项目,企业都可以去报课题,政府是给支持的。所以我建议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关注政府给的课题支持。
对于产品参展这一问题,第一,产品参展一定要精准地做好对应的分析。但分析与产品走出去的不一样。企业提的问题说是到美国参展,其实,美国不是产品展览大国,最多的展览应该在德国和法国。企业去德国和法国参展的过程,有很细的规范。大家都知道,产品参展只有一个星期,判定你是商标侵权很容易,只看logo就一下能判断。但是对专利技术的侵权判断却不容易。你说我参展三两天,你能判断我这个技术是侵权吗?国外对这一块抓得比较紧,随着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它设计得越来越苛刻了。原来知识产权涉及到设备这一块,不抓人,不扣产品,就给你通知,你给予解答。现在出现了这种迹象,一旦有被告说你的产品参展是侵犯他的专利权,德国、法国均出现了抓人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很短的过程中要解这个困。那么,你前期工作一定要做扎实。一方面,国家对这一块的支撑在加大。现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还有贸促会,在德国和法国,专门设立支撑的平台。比如在慕尼黑几个参展属地都设置了为走出去参展的企业在参展过程中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困的智力支撑。因此,走出去之前,企业应与对应的贸促会、知识产权局、对应的部门联系。
第二,参展在前期要把产品的预警分析做好。比如中联重科在2016年到德国去参展,当时工程机械有8个企业去参展,并且这8个企业都面临了知识产权侵权的投诉。在这个投诉过程中,只有中联重科拿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交给展会的主办方,用充分的证据说明不侵权,所以那次展会,8个企业中只有中联的产品没有下架。在2015年,江苏有8个法人代表涉及到电子产品的被扣。在德国参展,如果投诉的你是美国的侵权,可能被扣押,然后还涉及引渡问题。所以前期一定要慎重,避免出现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我想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技巧,最重要的技巧是前期先把工作做扎实。这一块政府也有支持,在2016年出台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意见里面,就有企业 “走出去”方面的政策支撑。
总的来说,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知识产权这个痛一般都要经历。有时候我们的经验来源于吃亏,也来源于成功,实际上最能够提升我们的可能是吃亏。希望大家在吸取别人教训的基础上,能够成长得更快。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在2018年知识产权湘江论坛暨智能驾驶产业智库专家对接会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