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决心关心 提振发展信心
发布时间:2020-05-2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报告摘要
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专家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顺德
经济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战胜疫情,发展经济首当其冲。如果说企业是发展经济的活力所在,那么必要的资金流则是企业的“血液”,是保持和不断提升企业活力的基本保障。企业充满活力,才能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保持“六稳”。
全球疫情给金融、资本造成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企业正常资金流的冲击在所难免。要想保持企业的资金流正常运行、不断链,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积极开拓思路、打开困局。
从宏观来说,中央及各地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给企业减税降费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就是实施这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开源”“增流”,有效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则是从“节流”的方面堵塞资金被“截流”“分流”或挪作他用的“漏洞”,保障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家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弱势,从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是非常必要的。
报告摘要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专家解读
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 陶鑫良
我国提出并践行5年的“放管服”改革举措,是我国新时期通过推进政府管理改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历经5年发展已颇见成效。
面对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战略举措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已趋于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整合资源,共克时艰。常态化疫情防控就是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两手硬”。预判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复工复市就是目标最优化;‘放管服’举措均要更深化,企事业服务都将网络化”。如何调整措施、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创新监管方式,简化办事手续,促进公平竞争?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平台和资源优势,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我国知识产权业界也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深化简政放权,筑牢创新基础;创新监管方式,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速创新进程;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藉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报告摘要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宋河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这对作为市场重要要素的知识产权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小企业是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核心资产,也成为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科研人员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进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方式,我国各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工作模式,涌现了青岛、中山、北京、武汉、深圳、厦门等新模式,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北京、海南、广州、深圳等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我国已发行十余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极大推动了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发展。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为代表,解决了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与资本融合不足以及企业发展急需发展资金的问题。以著作权集体管理和专利池运营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信托业务也在积极推进。除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执行和代理保险业务外,平安保险、中国人保等保险机构也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商业化保险,探索为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作价入股和质押融资提供保险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知识产权保险新路。
相信随着各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将会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极大推动全国知识产权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世界知识产权金融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
报告摘要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专家解读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单晓光
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制造、打造数字经济等,既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眼关键词,也是中国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和机遇。激烈的国际贸易冲突、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演变的世界格局,使得及时抓住这些新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全力迎接这些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树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抓手的理念,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也即是说,要以新科技革命发展方向为目标,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技术交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贯穿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信心十足地应对新挑战,豪情满怀地把握新机遇。
报告摘要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专家解读、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何炼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要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坚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是我国在创新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产权“严保护”的政策导向。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和行业自治等多元保护途径,健全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体系。在行政执法领域,我国通过开展“铁拳”“剑网”“网剑”等系列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市场、重点领域执法,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提高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专利授权、确权、维权效率,目前已在全国建设31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20家快速维权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打通知识产权“快保护”的工作链条。此外,我国还通过积极加大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力度,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形成知识产权“同保护”的国际格局。
这一系列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举措,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激励创新创业更加蓬勃、繁盛,保障营商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助力我国经济释放出无穷的新动能和新活力。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专家解读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肖冬梅
这段话既指明了中央政府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的相关工作举措,也向人民传递了“创业信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都将十分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故接下来应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迄今为止,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只有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才能化危为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国推进创新创业的发展举措之一,是要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投资是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我国发展创业投资,是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创业,调动全社会资源为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如通过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提高贷款额度,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创业环境。
政府推进创新创业的发展举措之二,是要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如新建“双创”示范基地,适度监管和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建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推动创新创业向更大规模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新经济形式——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而言,它们需要宽松的发展空间但也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因此需要“包容”这类新经济形式发展,但也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监管。
报告摘要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专家解读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 袁真富
现阶段,刺激和鼓励“两新一重”,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基本涵盖了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新兴产业,将助力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就是投资未来和抢占先机,其蕴含的巨大投资规模和产业协同效应,将有力促进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的自主创新,有力推动我国占据科技领先和经济前沿地位。在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高价值专利的审查效率,加强技术秘密的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巨大的发展潜能。要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属安排、利益分配和强力保护,促进和带动“两重一新”领域先进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技术独立性,减少对外依赖性,强化供应链的可靠性,提升我国经济的安全性。
报告摘要
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宋敏
乡村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和核心。而乡村产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富民,都取决于乡村产业是否具备市场生命力,能否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农产品市场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培育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需要依靠具有全球优势的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价格竞争优势,同时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依靠优质优价获得消费者认可。而要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基础。
其次,需要建立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农产品和地域品牌,通过品牌的知名度、魅力度和美誉度带动资源汇集,为乡村产业发展引智、引流和引资。而农产品和区域品牌建设是品牌持有人和地方政府长期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在品牌挖掘、培育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只有通过建立和健全对农产品和乡村区域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让品牌成为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再者,我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多元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田园康养等产业的基础条件,需要对传统文化、民俗和特色资源深度挖掘、规划设计和包装改造,其中特别需要利用知识产权提升市场竞争地位,走差别化的发展道路,防止千篇一律。因此,加强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和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康养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是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的重要抓手和根本出路。
报告摘要
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专家解读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许春明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外贸压力正在加大。稳定外贸,既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商平台和网购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商数字新经济的优势也已显现。同样,跨境电商、线上展会等新业态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稳外贸的新渠道,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规模的比例不断提高。进博会的举办既是我国扩大开放的举措,也是激活国内市场消费、实现国内消费升级、拓展市场增长空间的举措。
从知识产权角度看,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和进博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保障作用。跨境电商商品跨境流通的特点和进博会展览产品进出境暂时性的特点,给知识产权纠纷的管辖、知识产权纠纷的快速解决、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侵权认定以及行政执法和知识产权司法判决的执行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等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落实知识产权“严保护”“同保护”,及时制止跨境电商和进博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杜绝跨境电商和进博会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必须以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和快速解决机制为抓手,及时化解跨境电商和进博会的知识产权纠纷,落实知识产权“大保护”“快保护”,保障跨境电商的经营高效率、高质量以及进博会的顺利举办。
报告摘要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专家解读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宋晓亭
要促进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知识产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知识产权即可在促进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方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
首先,名老中医的经验知识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有效诊疗技术和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具有区别性的医学知识。积极利用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名老中医经验知识模式,构建传承和保护一体化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新理念,是中医药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其次,由于与生命健康具有密切相关性和文化依附性,中医药老字号的历史特色和市场价值得以长期传承,具有较好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应当在鼓励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自我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在法律上理清老字号产权归属,在政策上倡导崇尚传统,逐步恢复并提升中医药老字号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我国应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道地药材领域的作用,以提升道地药材质量为切入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还应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通过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享有更大的自主管理权,激发科技工作者对中医药的研发热情,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最后,我国应当以中医药为切入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知识保护制度,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