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际商事仲裁,《国际经贸规则与争议解决》课程实践课堂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05-1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为了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南大学法学院邓婷婷副教授主讲的《国际经贸规则与争议解决》课程引入由实务专家授课的实践课堂。2025年5月13日下午,该课程的第一次实践课堂在中南大学潇湘校区A座221教室顺利开展。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法律顾问虞子瑾女士以“国际仲裁最佳实践——港仲视角”为主题为法学院T2201班同学带来了一次生动的实践课。
国际商事仲裁由于其灵活性、专业性及高效性,已经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最主要方式。课程伊始,邓婷婷副教授带领同学们简单回顾了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相关内容。
在大家对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虞子瑾女士以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港仲”)为视角对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讲解。港仲被《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评为全球第三名最受青睐的仲裁机构,依托区位优势、政策支持、透明的组织架构以及国际化的秘书队伍,为当事人提供仲裁、调解、审裁及域名争议等一站式的法律服务。虞子瑾女士以港仲为例,为同学们解释了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区别、委任委员会与程序委员会的职能边界,以及启动国际仲裁的具体条件、程序等。
虞子瑾女士提到,根据港仲近年来受理的案件情况,“中国元素”在仲裁适用的准据法、专业人士参与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为中国内地的涉外法治人才进入国际仲裁领域发出积极信号。
此外,虞子瑾女士聚焦国际商事仲裁保全这一热点话题,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深入解读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的制度背景、积极意义与现实困境。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港仲相比中国内地仲裁机构的竞争优势”、如何在港仲获得实习机会等进行提问。虞子瑾女士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给予了同学们全面、细致的解答。
中南大学法学院自2022年起便作为特邀高校参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开设的《国际仲裁公开课》,近3年来,先后已有百余名同学参与了该课程的线上学习。此次的《国际经贸规则与争议解决》课程实践课堂将线上资源转移至线下,让学生们有机会与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对面交流沟通,有效地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未来,《国际经贸规则与争议解决》课程将邀请更多实务专家进行实践课堂的授课,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壁垒,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一审:邓婷婷
二审:吕浩
三审:彭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