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下午,“聚才汇智,纵论学术”2025年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在法学院210会议室举办。阿里巴巴技术总监、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校外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孙常龙莅临中南大学,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科技实践和探索”主题开展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张杰教授主持,刘强教授、张新平副教授、黎娟副教授、蒋佳艺博士和吴璇博士担任与谈人,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前举行聘任仪式。中南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张杰教授为孙常龙老师颁发聘书,并发表致辞。张杰教授代表研究院感谢孙常龙老师的大力支持,孙老师的加入将为我院的跨学科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我院“AI+法律”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深。

孙常龙老师作主题讲座。孙常龙老师以通用人工智能到法律人工智能的拓展为线索,分别从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法律人工智能的范式变迁、服务实践和场景探索四个角度切入,层层递进,向在场师生全面展示了法律人工智能的探索历程。孙常龙老师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法律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法律文本,实现搜索效果和预测准确性的提升,同时还能实现证据分类、案件风险评估、诉讼策略制定、法条预测等应用场景的拓展。孙常龙老师以多个具体案件为例,分析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官思维链与通用思维链之间的差异,突出法官思维在处理案件时呈现出的“事实要素查找—定罪判断—量刑分析”层次逻辑,进而指出在法律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中,仅仅依靠技术驱动是不足的,必须引入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度的法官思维逻辑,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像法官一样思考”。

与谈阶段,在场的各位老师围绕不同的主题与孙常龙老师进行提问交流。刘强教授就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保护力度,提升司法判断的准确性和公信力问题与孙常龙老师交流。

张新平副教授围绕价值对齐在大模型治理以及整个数字法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问题与孙常龙老师交流。

黎娟副教授围绕如何改善法律大模型实践中合理性判断表现较差,以及法科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作为”的问题与孙常龙老师交流。

蒋佳艺博士提出人工智能协助合同审查时,由于甲乙双方均是从己方利益出发进行判断,合同审查过程是否会出现“AI对轰”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吴璇博士提出法律人工智能在训练和使用过程中如何缓解数据偏在的现实情况与高质量输出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如何在法律大模型实践中贯彻人本思维。

张杰教授作总结发言。张杰教授指出,法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建立学术训练的基础和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要让同学们到司法机关中观察、学习最新的法律实践,探索当下法律人工智能在司法机关中的广泛、深度应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实践。“请进来”就是要不断地邀请像孙常龙老师这样走在时代最前线的顶尖人才为我们传经送宝,开阔大家的视野。张杰教授鼓励同学们重视“法律+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研究,立足法学的角度思考数字与法学的融合,从而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通透,真正实现数字+法学的知识增量。
本次讲座是中南大学人事处主办,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一。孙常龙老师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科技实践和探索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加深了师生对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解,更为法学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启迪。本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人:侯光亮
一审:高思琼
二审:何炼红
三审: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