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何以“高分” ——许中缘院长在中南大学法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恭喜诸君进入中南大学法学院。作为高分录取的佼佼者,你们选择法学专业,体现了你们对法治精神的深厚向往和热烈追求。但并不是网上所言你们未来就只能选择律师、法官、检察官这些职业路径,尽管这些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典型职业选择。选择法学,意味着你们将投身于国家法治建设的宏大叙事,成为推动法治中国梦想成真的重要力量。在我们正式进入法学神圣宫殿之前,需要完成“法学是什么”与“我应该做什么”这两个命题的追问。
对于“法学是什么”的追问,法理学课程会对此进行探讨,我在这里也作出一种解释。
首先,法学是成就人、发展人的学科。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承载着“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的重要使命。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对尊严的维护,对善的企及,都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纯洁。但同时,率性、贪婪、自私、暴力都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幽暗。荀况主张以礼义的教化,引领人们向善而行。与礼仪的温润教化相异,法学则以刚性规范与道德提升的双重力量。法律的平等性,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每个个体权利得以平等实现的庄严景象,确保无人在法律的光辉下被遗忘。
其次,法学是与哲学社会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法学具有哲学的思辨,法学与哲学构成了法哲学或者法理学;法学具有社会学的洞察,法学与社会学构成了社会法学或者法社会学;法学具有历史的深邃,法学与历史成为历史法学或者法学的历史分析;法学具有管理学的艺术,法学与管理构成了治理法学;法学具有经济的计算,法学与经济学就成为经济法学或者法学的经济分析;法学具有文学的浪漫,法学与文学就成为法学的文义分析或者叙事法学。法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法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持和贡献。因此,法学毕业生中不仅有法学家,律师、法官、检察官,更有哲学家、政治家、基金经理、企业家,甚至还有电影导演,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狂飙》的导演辛爽,他们都出生于法学专业。
最后,法学是最能体现艺术美好的学科。法学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门艺术。专业讲究技能,艺术讲究共情。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法学与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一样,是理性、正确、真实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法学不仅仅表现为具体的规则,也是社会价值和道德的引导者。法学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够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体现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它通过法律的语言和逻辑,塑造了一个既有序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景观。因此,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法律,机械地套用法条来适用法律,这些都是对法学作为一门艺术的曲解。
选择法学专业,即是选择了一条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精进径途,一条矢志不渝地追求社会正义的光明大道。那么,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应该做什么”呢?
第一,坚守民生情怀。民生情怀是法律人的同理心。法律,自其诞生之始,便承载着保护弱势群体,制约强权的崇高使命。人人平等,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公平,更是为了在实质上均衡弱势与强势主体间的天秤,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获得应有的尊严与权利。因此可以说,民生情怀是法律人的初心,也是法律人的良心。坚守民生情怀,乃国之根本,亦是法之灵魂,是法律人最柔弱又最坚强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拓展学科知识。多学科知识是法律人的工匠心。法学是专业,其他学科知识也是法律人的专业。正如著名法学家王利明老师所说,光懂得法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对于法律人而言,广泛涉猎、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法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法律人更好地适应科技带来的法律挑战,还能确保在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法律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三,坚守法律信念。法律信念是法律人的责任心。怀揣坚定不移的法律信念,方能行稳致远。对法律的信仰,它呼唤着对法律精神的深度探索与执着追求。这种追求,源于对法律所承载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认知——法律,是社会正义的守护者,是真、善、美在人间的具象化表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枯燥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才能实现对正义、公平与人文关怀的深刻体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深奥的法律的殿堂中,找到那份超越条文的、触及心灵的真谛;唯有如此,避免因过分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成为法治根基的破坏者。
亲爱的同学们,中南大学法学院远不止是你们收获一纸文凭的殿堂,这里,是你们锻造真才实学、铸就辉煌人生熔炉的地方。法学院,是你们展翅翱翔的陀罗斯岛。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法律人的同理心去感知社会的脉搏,用工匠心去雕琢法律的细节,用责任心去守护正义的天平。让我们共同书写属于法学院的辉煌篇章,让青春的梦想在这里盛情绽放。
一审:许中缘 二审:舒梦逸 三审: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