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开题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5-01-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乘春节申遗成功的东风,1月13日,故宫博物院建福宫,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论证“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如何为世界文化瑰宝提供中国方案,成为会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的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团队承担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易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开题论证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走进故宫博物院,以丰富文物史料展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在致辞中表示,故宫及其馆藏文物,汇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依托故宫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不仅回应当前挑战,更有益于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前瞻性思考。
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工作办副主任方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项目课题由中南大学牵头立项,是国家社科基金对湖南的高度信任,要不断攻坚克难,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方面贡献湖南智慧和中南力量。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学科优势,中南大学将不遗余力支持课题开展研究,确保课题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建湘对此充满信心。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表示,传统文化回归势头越来越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当其势、恰逢其时,课题的立项体现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应多发挥平台整合能力,为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体系化作用。
中宣部法规局副局长杨颖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项立法列入国家相关立法规划计划,该项课题紧密服务立法重点任务,意义重大。她对课题组提出三点期待,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二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实践难题;三要深入开展体系研究,在做好法律体系与制度协调中下功夫。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毛俊响主持了开题仪式。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开题汇报环节,课题组首席专家易玲,围绕课题逻辑主线“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详细阐述了课题的设计思路,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也分别汇报了各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涵盖了“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法治特征与文化使命”“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经验与理论”“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产权保护的法律逻辑构造及其展开”“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与技术治理的协同推进”“文化遗产跨境获取和利用的国际规范与中国方案”五个方面,这些子课题方向不仅囊括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理论基础,还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保护问题,为构建系统性法律保护体系勾画了脉络。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团队成员来自法学、历史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为课题研究注入了多元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主编陈甦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主持开题论证评议环节,他指出,课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有机协调、合理兼顾,要在因应时代变化中寻求创新发展。
《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文艺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课题,既要理论上得去又要实践下得来,要加强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执法、司法的应用对策研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机制、督察制度。”
《法学评论》主编、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认为“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是体系研究,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好国家法的法律体系和党内法的法律体系衔接”。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云霞教授等专家,分别从法律体系构建、案例研究的输出、文化遗产评价制度等方面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既面向中国,回应重大问题;又面向世界,为文化瑰宝提供中国方案,期待课题研究结出丰硕成果。随后,论证会进入走读故宫环节,与会成员从理论到实践,从观点输出到身体力行,感悟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路径与文化使命。来自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大学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开题论证。论证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标志着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正式启动,也将必定会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撰稿:谷伟
一审:易玲
二审:舒梦逸
三审: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