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法学院领导班子以务实精神,通过开展深度调研、聚焦师生关切提升学习工作环境、强化专题党课思想引领、优化学科建设破解同质化培养困局等系列务实行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学院领导通过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施策,着力破解学院学科发展新难题。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华东带队深入八个法学研究所开展深度调研,围绕师资结构优化、科研能力提升、教学创新激励、师生学习教学环境提升等领域,通过一线走访、教师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学院学科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根据调研成果,学院出台了《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招聘办法》,将博士后分档激励(卓越岗、拔尖岗、优秀岗,除学校待遇外学院分别额外给予12万、7万、3万资助)。针对青年老师培养,专门制定《法学院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为青年教师引入校外学术导师、增设科研课题,激励其参与学术活动。有效构建了“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机制。

学院“以本为本”,在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中深入研讨学生培养问题。在贯彻学校开展的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中,法学院院长许中缘带队围绕“为什么要加强个性化培养”与“如何实现个性化培养”深入进行教学探讨,并就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作出重要部署。此外,在学院领导常态化主持召开的师生座谈会、毕业生交流会上,学院围绕本科培养、港澳台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化实习、学生竞赛和科研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充分调研收集同学们的想法后,学院将会邀请不同职业路径的校友开展座谈会,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成效。系列座谈会推动学院多项务实举措落地,切实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学院优化学科布局,探索特色发展路径,破解本科生培养存在的同质化教育困局。在学科建设大讨论中,法学院围绕如何结合学院学科特色,破同质化教育困局,立特色发展多元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推进微专业建设,增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法律+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及法学交叉课程体系,同步推出九项配套支持举措,全面优化学习学术生态。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法治研究院与数智法治实验室建设,做大学科增量。

学院紧扣师生急难愁盼,为群众办实事,将“为群众办实事”要求具象化。针对调研中学生提出的缺乏自习室的问题,学院图书资料室进行了改造,有效解决学生自习空间有限、自习环境欠佳问题,显著提升师生满意度和图书自习资料室使用效能。本次改造优化3万余册藏书分类标识体系,方便师生快速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与经典著作;阅读区增设36套人体工学自习位,配备护眼灯光与隔音设施;开放时间延长至每日9小时(周一至周五8:30-17:30);并提供“学术资源使用培训”“读书分享会”等深度服务。改造完成后,图书资料室日均入馆人次大幅度增加,成为师生满意度的有力印证,有效解决了“一座难求”的问题。

院领导讲授专题党课强化思想引领,要求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题党课上,法学院院长许中缘着重从法治视角阐释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强调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所体现的法治价值与程序正义,并将其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他要求法学院全体教师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将规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强化学术规范,以优良作风引领学生、护航学院发展。

书记讲党课强调政治高度与纪律要求,重在压实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生态。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华东重点强调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高度与纪律要求,指出这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他要求全院师生提高政治站位、严守纪律红线、压实主体责任,强调学院党委和各支部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为学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其他院领导也对所联系的支部讲党课。

法学院通过上述紧密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系列务实行动,从精准调研查找学院学科发展难题、聚焦学生需求办实事、实效改造图书室提升服务、强化党课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到优化学科布局探索特色发展等等,系列行动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解决了师生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显著提升了管理服务效能,并优化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学院内涵式发展,是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和实际成果。
一审:舒梦逸 二审:吕浩 三审:李华东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