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晚7点,中南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系列公益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讲座由中南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张杰教授主讲,主题为“数字检察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研究院副院长张新平副教授主持。本系列讲座是中南数字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活动,旨在系统宣传数字法学理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吸引更多师生投身数字法治研究。

张杰教授首先阐明了检察机关的四大定位,即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赋能为检察监督工作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张杰教授回顾数字检察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91年启动的“电子检务”实现公文自动化流转,到“智慧检务”阶段支持图文音视频材料的动态传递与协同办案,再到当前“数字检察”阶段,直接聚焦数据本身,通过数据建模、碰撞与算法分析,实现从个案监督到类案治理的转型。他指出,数字检察不是简单技术叠加,而是对检察监督模式的系统性重塑。
讲座重点展示了当前数字检察在各地的实践样态。通过大数据建模,检察机关能够在虚假诉讼、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领域实现线索的自动筛查与精准定位;而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从“数据辅助”走向“智能协同”,在文书生成、量刑建议、证据审查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张杰教授强调,数字检察的本质是“监督方式的变革”,而非检察职能的根本重构,必须在法治框架下推进技术应用,恪守程序正当、权利保障、客观公正等原则,避免陷入“技术万能”的误区。

张新平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数字社会的深入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法治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场景,也为法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网络环境的普及使许多原本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一些过去较为边缘的议题得以进入公共视野,这在拓宽公众参与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引导上的新挑战。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必须警惕某些认知偏差与极端观点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可能造成的误导。讲座末尾,张新平副教授鼓励青年学子主动把握数字时代的法学研究机遇,积极关注技术演进对法治建设带来的系统性影响,善于从现实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在数字治理、数据合规、算法正义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入探索,努力构建具有现实回应力的学术话语,为推动数字法治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本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深度,充分展现了数字法学的前沿动态与学科特色。本次讲座是我院加强数字法学学科建设的实质性举措,后续还将举行系列讲座,欢迎中南大学各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同学踊跃参与,共同探索数字时代的法治创新路径,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法治学科贡献力量。

一审:侯光亮 二审:舒梦逸 三审: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