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范学超,中南大学法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彭中礼教授。学业绩点3.90/4.00,获得校长创新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
博士在读期间,在《民间法》《西部法学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5篇,其中《法律责任的概念重构:从法律责任到法律义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5年第4期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国家基金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司法政策百年发展史研究》、湖南省法学会重大项目《新时代湖南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先后获湖南省法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一等奖、二等奖等学术论坛奖项。
经验分享

本次有幸能够获得校长创新奖学金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离不开导师彭中礼教授平日里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与倾注心血的指导。回忆这两年多的读书时光,因自身资质有限,不免让导师多加操劳。在平时的学业方面,导师根据我的个人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地教导与指引,让我获益良多。此前,已有非常优秀的同窗们分享了有关论文写作技巧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这里,我就结合自身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过程,跟大家分享几点个人体会。
尝试构建一个“体系化” 的进步方案
一开始走在精进学术的道路上,要更多地着眼于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产出具体的结果。执着于最后的结果,很容易因为没有一个进步过程的明确标尺,而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找到一个可以“体系化”的进步过程,就极为重要。现在文章发表越来越难,如果以文章发表作为学术进步的标志,除了一些天赋异禀的同学以外,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因此可以将进步的方案设定得相对日常化,比如可以定下一天看一篇顶刊文章,或者一天看十几页的专著。通过设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方案,然后只需要专注于每天的任务执行,就可以自然而然、持续不断地有所进步。
让进步方案进行“可视化”呈现
如果每天定下一定的阅读目标,那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看”,而是要继续进行“可视化”的工作。如果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没有相应的记录,很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荒废了以往的进程。具体而言,选择一个恰当的用以记录的工具,可以是本地文档或线上平台,每天记录自己对阅读论文的理解与思考,这样既保证了能够准确记录每日的进程,也能督促自己在阅读时不断地提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这种能够及时获取反馈的方式,是支撑自己一直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源泉。平时在朋友圈经常刷到一些同学定时分享自己对好论文的理解,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方式。
破除写作过程中的“完美主义”心理
通过前两个过程,建立起对学术的体系化认知之后,就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设定新的进步方案。如可以定下每天写五百字、一千字的目标。破除下笔难,最为关键的是要破除自己的“完美主义”心理,这一点是阻碍提升写作速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恩师在其著作《法学论文写作教程》的结语“做想写敢写能写的法律人”中提到,要“要敢于先写普通论文”,切忌“不写则已、一写必须一鸣惊人”的想法。即一旦在动笔之前,就萌生挑战自己写作水平的想法,想为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开个完美的药方,就很容易因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耗费心神,从而大大延缓写作进程。因此,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从撰写书评、文献综述开始。
要学会让论文变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每天坚持撰写论文、论文成稿之后,进入新的阶段,要尽可能地通过多重途径,将其他人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博采众家之长。在具体路径上,除了可以请导师帮忙予以把关以外,还可以抓住一些其他开放的机会,比如积极参加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评议人的相关意见;在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中,一些课程设置有根据具体论文素材进行互相点评、批判、讨论的环节,我也曾先后在杨清望老师、毛俊响老师的课堂上汇报而受益匪浅。此外,还可以单独请其他同学们批判自己的文章。在收获了一系列意见之后,一定要先肯定意见的合理性,不能敝帚自珍,要尝试理解其意见所提出的视角,体会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论文的过程,发现自身难以察觉的问题,从而在后续的修改过程中,融入这些“属于他人”的智慧。
研究生阶段的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只能靠自己给出答案,在这一阶段,探寻何为学术,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而更有难度的课题,在于自己向内心深处的探寻。也期望大家能够在挑战学术进步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从而不断地完成超越自己的过程。
提问与解答

问:范师兄在构建“体系化”进步方案时,是如何结合法学专业特点挑选顶刊文章或专著的?有没有具体的筛选标准或推荐的优质资源渠道?
答:关于挑选研读的文章,最为关键的,是根据期刊分级进行挑选,如优先阅读《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即“三大刊”文章,并适当扩展到其他CLSCI来源刊物文章。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文章:其一,关注“名家”新作。尤其是长时间在一个领域进行思考的学者,其作品是某一领域最新突破的集中呈现;其二,关注“研究经典问题”的文章。这一类文章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且很难推陈出新,一旦被好的刊物认可,则含金量十足。其三,关注“学术新人”的文章。在发表越来越难的情况下,一些青年教师、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在好的刊物发表的文章,其必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可以通过阅读发现值得自己吸收学习的写作经验。其四,关注被“二次认可”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引用量非常高的文章,以及被权威学术文摘期刊进行转载的文章,这都相当于文章再次获得学界的认可。关于挑选适合研读的专著,只有一个标准,选最为“经典”的。可以主要参考雷磊教授的“法学理论阅读书单”,推荐优先阅读其中的哈特、富勒、德沃金、凯尔森的著作。
问:范师兄提到用撰写学习心得的方式实现进步“可视化”,能否分享一篇印象最深的心得框架,以及这种记录方式如何具体帮助您深化对学术问题的思考?
答:最开始的时候,关于何为期刊、何为论文、何为学术,都不是很了解,在这一阶段中对期刊论文的学习,记录的信息比较“全面”,但欠缺了一些深度。主要包括文章题名、摘要、作者信息、主要内容的结构以及自己简单的阅读体会等,甚至学科归属、基金项目、发文时间、引用量等等信息,都是可以记录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起对学术的整体性认知,尤其是对文章作者信息的查询,可以让自己快速了解学术界的大体结构。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对“什么是论文”这一问题就比较了解了。这时候则调整为侧重于对问题意识的探寻,这一过程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该论文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是否成立,以及其展开问题意识的方式是否合理。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培养自己对问题意识的敏锐度。但这一过程的提升也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阶段,还是需要自己真正动笔去写,写到自己满意、自认为“改不动”之后,再去请教前辈们的意见,然后反复打磨,继续挑战自己的上限。
问:范师兄通过课程点评、学术会议等途径收集论文修改意见,有没有遇到过观点分歧较大的情况?这种时候您是如何判断并吸收对论文有价值的建议的?
答:比较大的分歧一般主要出现在对选题价值的否定,在论文基本形式上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之前所撰写的一篇概念研究的文章,有意见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没有任何意义,对实践没有任何影响。当时觉得不太能理解,后来细细思索,也认可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某些视角看来,这篇文章就是没有什么现实作用。文章的选题到底有没有价值?可能每篇文章都是有价值的,但谈论有没有价值,都存在一个前提性的“语境”。不同学者在审稿过程中判断文章价值时,或许都存在一定的个人化倾向,比如更重视理论研究,或者更关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我们需要调整的,就是要选一个在大多数语境中都很有价值的选题。对于具体的修改建议如何权衡,这里要认识到,所有修改意见都是有价值的,但一篇文章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修改到所有人都提不出修改意见,所有文章都是“不完美”的。基于此,对意见的取舍标准,就是要挑选那些“性价比高”的意见,即进行对应调整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不多,但文章质量提升却很明显的那些意见。这样把意见吸收完之后,就可以先投出去,如果没有得到期刊认可,说明文章质量还需要继续提升,那么就根据其他意见继续修改。这是效率比较高的方法。
问:范师兄提到彭中礼教授的《法学论文写作教程》给了你重要启发,在日常学术指导中,导师还有哪些具体的教导方法,让您在从“敢写”到“能写”的过程中稳步提升?
答:确实有体系化的教导方法,主要包括,其一,鼓励为主,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一篇学术论文,能够实现通篇的学术创新,是学人的追求,即便只能够实现一点点创新,也值得鼓励和称赞。”这同样是前文提到的著作中的话,平时导师也是这么一直鼓励我们的,对于我们的些许创新,导师都会给予非常充分的肯定。此外,导师还极为鼓励我们去找他交流想法,经常带着些许批评的意味说我们找他太少。其二,言传身教,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理念。导师时常告诫我们,要“敢于创新观点”,“严肃的学术讨论百无禁忌”,“任何固步自封或者亦步亦趋的行为,都不可能得出创新的结果,”因此,一定要“敢于挑战权威观点”。这种强烈的批判性色彩对我的影响很大。其三,举办读书会,提供交流的机会。我们的“云麓读书会”已经举办到了第六十二期,在读书会上,会轮流当汇报人、评议人以及主持人,这种方式不仅让我们融入到学术交流的氛围中,还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提升了论文写作的眼界。其四,提供刊物平台,指导编辑工作。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编辑部辅助做一些编辑工作,在导师指导下,会逐渐观察到审稿视角与写作视角的不同,帮助审视自己的文章时,发现之前或许会忽略的问题,因此对写作方面的提升也比较明显。
一审:范学超 二审:舒梦逸 三审: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