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讲座回顾|孙培福:高水平学术论文如何写作
发布时间:2024-03-2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2024年3月25日下午,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政法论丛》主编孙培福莅临中南大学名师名家学术论坛,在文法楼210室以“高水平学术论文如何写作”为主题开展了讲座。讲座由法学院夏沁副教授主持,法学院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
孙培福教授首先明确了学术论文写作的三层级。第一层级的特点是只关注研究表层或社会表象,并作出主观评论,缺乏对社会内在实质的深入思考。大部分硕博生和近一半的老师都停留在这一层级,他们的论文仅由梳理表象、指出不足和提出观点三部分组成,却未能展现学术观点的深度。这是非常初级的写法,学术论文的“论”是论学术观点,要有论证的方法、论题、以真实性和充足性为标准筛选论据。论文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要形成论证的链条和思路,以展现出自己的推理才能。在这一层级中,缺乏对哲学和逻辑学的应用,主观意见偏重,客观论证不足。
第二层级要求向下沉,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该类事物独有别的没有的属性。要达到这一层级,需要大量掌握一手文献,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而非创造或设计规律性,因为设计出的规律无法被论证被证明。规律能用形式化的语言来进行刻画,且呈现出一种秩序性。形式化语言即抽象的看不到具体内容的符号、字母、数字等,与之对应的是自然语言,人文社科类使用汉语这种自然语言写作的弊端在于,自然语言展现出了太多丰富多彩的意义,掩盖住了内在成规律性的东西。秩序即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对称和谐的。在这一层级中,重视发现规律并运用形式化语言表达,以提升学术论文的深度和严谨性。
第三层级在第二层级的基础上追求精益求精,高效论证,旁征博引。在这一层级中,人们善用论证方法,紧扣论题,文字表达精湛。
接下来,孙培福教授用肖国兴教授的论文《中国能源革命的法律逻辑》向我们介绍了好的论文的论证方法。该论文不拖泥带水,而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并在一级标题部分使用A就是B,B就是C,C决定于D,D决定于E这样的形式化语言进行论证。
最后,孙培福教授从他多年评审论文的实践出发,向我们分享了评判与筛选好论文的方法。首先看论文从整体上是否成立,有没有指出规律,再看该规律是发现的还是设计的,最后看发现过程有没有使用形式化的语言。另外好的论文要尽量避免出现“问题的提出”部分,因为该类论文的作者实际上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写什么、要从哪里论证。因此,学术论文的好坏并非主观,而是有标准衡量的。
在互动交流环节,法学院教师张新平、王健、范沁宁、兰莹、博士代表曾春宇、硕士代表与孙培福教授进行了交流。张新平教师表示读过孙老师的法律逻辑学的文章,也很敬佩孙老师的编辑能力。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意识到需要去发现本质性的东西,深受启发。
王健副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三个层级的理解,第一层就像鸡鸭有翅膀但飞不高,第二层像鸟,第三层像凤凰,这是需要多年的打磨的。实现第二三层要有深刻的问题意识,要摒弃自己狭隘的偏见,要登高山看海洋。
范沁宁讲师表示三层次很有代表性,自己对学术审美很有感触,看第三层次的论文像看高水平悬疑片,是能够引领读者去思考的。并提出问题,作者在写论文时是否可以把自己当成读者,跳转身份?孙培福教授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写论文要有读者意识,要比自己水平更高的专家作为潜在读者,反思论证思路是否成立。
兰莹讲师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法学论文是要发展规律,那么法律是否是一种科学?第二,如何构建项目的框架,以达到合理且有价值的目的。第三,教师如何引导研究生把自己的论文提升一个档次?孙培福教授对此一一作出答复。第一,理性的都是学问,法学也是学问,深入到质并清晰表达就是科学。第二,项目申报和写论文的区别在于项目是面,论文是点。项目申报是对某一方向某一面不是某一点的研究,写面要面面俱到,背景、来龙去脉。论文是要在面里选出一个点,这个点要旗帜鲜明地放在标题上,通过论证使这个点上升到真理的层面。第三,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多涉猎文献,让学生自己从读过的文献中悟出选题,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论文,而不要给命题作文。
博士代表曾春宇发言道,感谢孙培福教授给了大家形式化的语言这把尺,帮我们层层剥进、筛选好文章,期待下次孙培福教授再来分享如何看文章。
硕士代表提问道,判例研究是规范化的,但规范出的结论未必成立,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规范的正确性?孙培福教授回答道,很多人喜欢用实证研究,但好多实证其实并不是实证,进行采访试图归纳的归纳做不到完全归纳,往往不科学,且这种归纳参杂了自己的主观思想。做实证研究要反思列举的对象有没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出现逻辑错误。实证研究是系统性很强的研究,获得数据的过程要保证科学性,要有科学的设计,不能一次性出结论,要从质上进行论证,从量上进行归纳,都吻合结论才可靠。
在近三个小时的专题讲座中,孙教授讲授内容充实、环节紧密相扣、语言幽默生动,讲座学术氛围浓厚,现场反响热烈,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撰稿人:郭冰玉
一审:高思琼
二审:何炼红
三审: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