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公告

讲座回顾│左卫民:中国司法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17日晚七点,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左卫民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以“如何展开中国司法的实证研究”为主题在法学院123会议室开展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由中南大学法学院陈文曲教授主持,唐东楚教授担任与谈人,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左卫民教授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实证研究为切入点,强调了在中国的司法实证研究中,必须首先发现实践中的“真问题”,以此为导向收集相关支撑数据。左卫民教授重点介绍了司法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方法、数据相关性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机器学习法等,他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效性研究为例,对上述方法在司法实证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作出了详细阐释。

左卫民教授还结合自身实证课题,分享了关于刑事法官工作时间分配、民事程序繁简分流、法官事实认定模式以及诉讼爆炸的中国应对方面的相关发现。最后,左卫民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他指出当下的实证研究更趋向于运用法律文本大数据开展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更加多元,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技术正向数据建模、分析阶段延伸,更加注重法律预测。基于此变化,左卫民教授对未来中国司法的实证研究提出六方面的建议:其一,须对当下制度与实践的背反现状进行反思;其二,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和揭示中国司法运行的客观规律;其三,应注重对代表性数据和长时段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其四,须确保对高质量法律数据合理、充分的挖掘与运用;其五,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理论对话意识;其六,要提倡多元研究方法的创新应用。

在交流互动环节,施瑶老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就年轻学者如何获得大量有效的科学客观数据与左卫民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诉讼法博士研究生贺晓曈、硕士研究生李明鹏等同学就实证研究中初步设想和取得数据间差异的解决、同案同判和类案类判的适用以及如何平衡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等问题向左卫民教授请教,其均给予了详细解答。

在与谈环节,唐东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左卫民教授聚焦于为什么要开展实证研究、如何展开实证研究层层深入,带着在场师生重新认识了实证研究因果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同时以丰富实例为支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实证研究的的难点问题,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唐东楚教授从左卫民教授的民事诉讼繁简分流实证研究进一步引出对终本执行实证研究的展望,提出实证研究有重大价值,但也有一定难度,实证研究的准确性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

本场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撰稿:张文灿谭笑

一审:高思琼

二审:何炼红

三审: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