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中南大学:打造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1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近日,2022年“杰赛普”(JESSUP)中国赛区获奖名单公布,中南大学法学院代表队从中国5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正方诉状与最佳反方诉状第二名,成为全国10支晋级国际赛事队伍之一。
得益于“教师引导,竞赛驱动,实践能动,学科融合,能力提升”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中南大学法学院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中南大学法学院学生们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以及“互联网+”竞赛等竞赛的国家级、省级立项(获奖)达80余项,参与人数达到400人次之多。秉持“以赛促教、以教促赛、以赛促培”的教学改革理念,近三年,法学院老师先后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宣传文化青年英才与教育部网络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项目。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有效解决了新文科建设学科融合问题
学科融合的核心就是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法学院院长许中缘说:“单纯的多学科知识灌输具有接受性不强,学生兴趣不高、老师推行困难等问题。法学院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培养模式为契机,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需求出发,推动法学与其他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
教师在指导竞赛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进行了充分的知识交流,又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科研融合。法学教师黎娟博士与自动化学院的教师一道,共同培养学生参与法学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竞赛项目。黎娟说:“交叉学科竞赛项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推动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教学和研究的深度融合。”指导老师罗树志说:“这些国际性的赛事要求外语水平高,经过比赛的学生,对于国际规则的把握,国际组织的运行都非常熟悉,一经毕业,即能够参与到相关的工作中去。”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有效解决了专业与思政的融合问题
“高校在法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摒弃以法律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单一教育,必须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人才思想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要求的德法兼修型的法治创新人才。”许中缘说,法学院不仅将《法律职业伦理》修正为学生的必修课,也将思政考核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标准。
在学科竞赛的日常指导中,法学院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要求进行价值引领,注重育才与育人的结合。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ICC)决赛最佳辩手获得者朱钰洁对此深有体会:“我一直认为,参加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是我本科阶段最正确的决定。这是因为,从知识上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主动深入地了解国际局势,第一次就一个问题查阅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文献,第一次全面接受了头脑风暴的洗礼;更重要的是,从价值上说,老师们引领了我们竞赛队员们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的竞争意识,培养了我们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培养了我们在国际舞台善于争取话语权的意识。”
朱钰洁、邓小可、谢思琦、陈邵颖同学从一等奖参赛队员,已经成为带领团队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教练。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默默付出在不断感染参赛队员,也感染了周围的学生。专业+思政的深刻融入,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心与担当精神,从而将学生塑造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建设者、社会团结进步的推动者。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有效化解了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对接的问题
高层次竞赛项目本身就是以解决国际与国内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成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关键环节。2021年“贸仲杯”竞赛指导教师邓婷婷副教授说:“国际经济法是一门不好实践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总觉得书本上的那些知识过于遥远。国际模拟法庭比赛再现了国际经济法的实践运作过程,是融法学课本知识于法庭真实论战的最佳人才培养方式之一。”
学科竞赛作为世界各国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通用模式之一,它能使书本知识与法律实践有效的结合,充分解决法科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法学院学生们在课外纷纷组成一个个问题组,探索现实问题的法律解决之道,从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以及“互联网+”竞赛中,总能看到法学学子的风采。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探讨方式,极大提升了学院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不足的问题
“大学的本质是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但基于当前高等教育规模化的特点,课堂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均等化。”许中缘说,学院以学科竞赛培养模式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高校均等化教育中差异化教育培养不足的问题。
法学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就是要让学生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为此,法学院为学生们配备了班导师和学业导师,实现了学生课业的一对一指导,为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吴星瀚说:“在竞逐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项新的知识大门,从此知道了法律应用知识还有那么广阔的天空,为此我围绕和导师商定的项目,不断的拓展知识视野,不仅学习了课本知识,还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