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经济法论丛        知识产权研究院        中国文化法治网        联系我们   
院长寄语
热点新闻
2024-05-17
2024年4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四批全国党建示范高校、...
最新公告
2024-07-15
中南大学法学院2024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名单,详...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正文

法学院2021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 院长致辞 | 我的大学:摒弃“三种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1-09-1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祝福诸君一路高歌进入中南大学法学院。大学是你们人生的新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希望你们进行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应该贯穿到你们整个大学过程。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要不,若干年后,我们就会陷入“别人的大学”的揶揄,抑或出现“假如让我再读一次大学”的遗憾。

(许中缘院长↑)

大学,从字义解释而言,就是大的学问。朱熹在编辑《大学》中所言,大学寻求“究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开编就提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从而练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简单而言,大学就是 “修身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这是对大学使命的初心回归。

“修”和“立”,差异不大,但“修身”更表明自我的内在作为。“立德”表明大学群体的立场。“治国”表明目的的单一性,“树人”表明任务的复杂性。就立德树人而言,更加抓住“人”的主体性。无论是“修身”还是“立德”均表明“德”的重要性。立德是树人之基,亦是树人之本。树人就是造就人才。简单而言,你们经过3至4年的学习,成就你们自己。

如何成就自己?目前横亘在诸君面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就是摒弃“三种观念”,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摒弃狭隘自我观念,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从生物学视角而言,各位进入大学之前,是典型的生物人。从法律而言,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入大学之后,才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社会学的视角而言,社会人是社会连带中的主体。尽管我们从小就是在社会的认可中长大,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你们只是社会的保护主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你们对社会没有完整的认知,只是在被灌输的观念中,觉得“社会” 有点“坏”。“坏人”教育理念,其实是国人所倡导的危机教育思想。正如举凡童话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社会并不是宫斗剧。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于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人具有合社会的属性,个体需要融入社会。融入社会是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爱与尊重是社会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每个人的价值之存在。基于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理,为了实现爱与尊重,需要付出你们的爱与尊重。

其次,人是社会的主体,每个个体均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尽管人的本质是合社会性,但每个个体才能组成社会。社会关系是“我”的关系。“我”是社会的基本主体,不能脱离“我”来谈社会性。发展层次越高、越成熟的社会,个性化就会越加明显,合社会性并不是消弥个性。

再者,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运行具有自己的规律。大浪淘沙,符合社会的才会得以发展,不适应社会大势就会被淘汰。个人的发展要融入社会的大势,遵行社会发展的规律。

最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均应该为美好和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适应社会的发展。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社会,你怎么样,你周围的社会就怎么样。宽容、协作、进步、发展是善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社会就是爱、社会就是宽容、社会就是珍惜、社会就是理解、社会就是尊重。大学是进入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大学需要实现如何“为人”“处世”, “为人”就是如何成其为人,成其为何种人。“处世”就是如何立世、如何处事。你们在大学所进行的,就是你们将来在社会中所能够实现的。你们在大学所表现的,就是你们将来在社会中所展现的。你们将来在社会缺失的,正是你们在大学所遗漏的。

二是摒弃“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实现从掌握知识到发现知识的转变。

“知识就是力量”。我相信各位同学,在历经中考、高考后,我们已经形成了对知识的确信。“我掌握我就能”,其实是一种对知识的危险看法。知识本身是披着神秘笑容的蒙娜丽莎,你永远猜不透。就如你的女友。在你猜的过程中,你认识了蒙娜丽莎;你在猜的过程,你就获得了知识,你就获得了芳心。

但我们如果为了寻求掌握知识,我们就会忽视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知识本身具有不可靠性。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如同阳光照耀下的树木,总会存在阴影。法条未变,但规范的意旨却发生改变。立法者改动三个字,整个图书馆就成为一堆废纸。这些说明知识所具有的局限。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得更加频繁。社会的不确定性,人们在追求探索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掌握。只有在不断对知识的未知进行探讨中,才能理解知识,理解社会。

首先,要改变“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具有正确性。但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如果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们就不会这么辛苦挤独木桥,那我们在家苦读四年就够了。当然,“文凭也不能改变命运”,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个世纪,文凭能保鲜可能有二三年。但在今天,从进入单位门之后,学历就只成为表格上的符号。

其次,要坚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潜力需在实践中释放的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这里的实践,并不是实习。而是广义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系列过程。各位有幸进入中南大学,进入中南大学法学院,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专业竞赛。这是实现个性化培养、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最好方式。我们正在打造学科竞赛品牌,比如国际刑事法庭比赛(ICC)、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杰赛普JESSUP)、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贸仲杯)。在这些赛事中,这几年拿过世界冠军,一等奖。竞赛的每个环节均有老师指导。另外,学院给各位同学配备了专业导师。希望你们挖掘学院导师的富矿。我也确定了一个目标,在你们大学生涯中,我希望能够跟每一位学生至少谈一次心。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大学要成为崇尚读书,砥砺学术的场所。读书是提升自己思维的方式,是窥奥法学殿堂的必经之路。就法学本身所具有的实践品性而言,读书本身也是实践。读书有诸多技巧。但最大的技巧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智者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尽信”则失去对话所具有的品质。大学的平等就在于对话的平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诸君应该是大学的参与者,不是膜拜者。“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大学没有神,大学只能求真。

三是摒弃“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实现素质全面化与专业化的同时提升。

大学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教育,这个问题不仅困扰我,也困扰了教育界的诸多老师们。我的观点是素质的全面化与专业化提升。专业是你走向社会,实现成功的保障。素质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与专业实现的保障。没有高素质,就不能行稳致远。缺乏专业,就缺乏腾飞的翅膀。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成“人”教育。成为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主体,其实就是成为自己。“法科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个性”呢,具体可以看看法学院网站院长致辞栏目的文章。

专业教育具有一定具体性。专业是我们法律人社会存在的方式。“专业”其实就是“专以此业”,或者说“以专为业”。各位进入法学院,胸怀对法治国家的热情与向往,但法学是一门体系化的学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待以恒心,假以时日,我想诸君在法学领域一定会具有建树。

素质与专业化的同时提升中,需要打造好两个“圈”。

一是打造好你的朋友圈。如果脱离优秀的群体,我们都将陷于平庸。成就你的,除了你的努力,还有你优秀的周遭。荀子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你的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你的同学就是你的眼界。你们看到的是同学们的“卷”,但很多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今天的“卷”,你就成为不了今天的你。要珍惜同学的缘分,不管他们对你态度怎么样,他们都是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你的潜能激发、你的完美实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你的同学。

二是经营好你的算法圈。如果说几十年之前的网络只是传递信息,现在的网络传递是智慧。人们享受算法便利时,也在经受算法的侵袭。算法一有机会,就不断塑造你的价值。算法会投你所好,比你亲妈还亲,比你的闺蜜更能善解你意。你的灵魂私字一闪念,算法都能对此予以准确记忆,通过不断推送,麻痹你的神经。比如抖音、比如小视频、比如淘宝购物。管理算法,就成为你成长中的一部分。管理是一种能力,拒绝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不能管理,放下也是最好的选择。

从个体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你的社会担当;从掌握知识到发现知识的改变,打造你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素质全面化与专业化的同时提升,实现你的个体化与专业化。如果你在大学中能够实现这三个转变,你的大学才是你所认知的大学,你的大学才是你所践行的大学。等我们走过金秋的岁月,我们也将走过我们自己,在你无怨无悔的回眸中,你会坚定的告诉你自己:这就是我的大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