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经济法论丛        知识产权研究院        中国文化法治网        联系我们   
学院新闻
热点新闻
2024-09-21
    法典文明是大陆法系国家共同特征,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民法...
最新公告
2024-12-06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加强与创新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一文突破了平台专家团的最高阅读量记录

发布时间:2023-03-2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阐释好二十大精神,作为法学院教师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法学院今后长时期所承担的一项基本任务。许中缘院长在“学习强国”发表的《加强与创新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突破了“学习强国”平台专家团的最高阅读量记录,短短半个月就获得近30万阅读量。

附文章链接: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251366389063637476&item_id=6251366389063637476

 

 

加强与创新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

                    许中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治理重心下移,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既是落实党和国家正确决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血脉相通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关乎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效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中心环节。基层治理决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依靠基层、建强基层这一条永远不能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抓牢基层治理的“牛鼻子”

大抓基层,党建引领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党建引领,要纵深推进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高高在上、远离基层的不良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远离民心的毒药。要坚决落实领导干部为服务基层而存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名基层领导干部都是“一根针”,其言行直接决定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享受到时代进步的便利。要持续纠治基层治理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聚焦提升基层干部政治能力、发展带富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鼓励大胆实践创新,让基层干部有岗、有位、有责、有为。

坚持党建引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战斗堡垒,要强化基层治理的资源保障,确保更多的人财物资源向基层投放。持续推动提质减负,基层干部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治理。基层党员要率先垂范,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二、构建基层治理的良性基础

大抓基层,法治社会是基础。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风向标”。基层治理,要以法治社会的构建为重要手段。“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治社会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最优解。基层治理主体、内容、对象等,经由法治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保障基层治理预期目标的实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

构建法治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构建法治社会,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构建法治社会,要完善基层综合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综合执法与司法是基层治理的重点环节。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解决基层治理的关键问题

大抓基层,解决“急难愁盼”是关键。基层治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有效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关键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解决“急难愁盼”,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解决“急难愁盼”,要强化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非常关键。要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畅通线上线下失业登记渠道,及时准确将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加强困难毕业生、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统筹、稳岗就业,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解决“急难愁盼”,要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安居才能乐业,稳定和谐的居住环境对于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至关重要。要强化农村建房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加快建设租购一体统筹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持续投入资金改造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精准监督打通物业管理堵点难点,以促改促治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解决“急难愁盼”,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层是承载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教育良性治理的执行末端。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重点抓住街道、乡镇、社区等在家庭教育、课后托管、课业辅导等方面,引导好社区内外公益力量,创新基层参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解决“急难愁盼”,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保障,要抓住“急救”与“慢病”两个重点。基层急救体系要管用,慢病管理要好用。深化改革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群众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四、基层民主确保治理持久活力

大抓基层,基层民主是活力来源。基层治理要充分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基层民主活力增强,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发展基层民主,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发展基层民主,要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发展基层民主,要畅通线下参与渠道。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促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和服务。开展相关知识培训,让群众掌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形式、流程和规则等,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夯实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专长。

五、铸就基层治理的精神脊梁

大抓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动力。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最后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巩固基层战斗堡垒、凝聚人心、协调各方、组织保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作用,将其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激发社会主体责任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政策是关键。要使基层治理公共政策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中的公共政策感受最深,基层公共政策更好地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契合,必须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旦基层公共政策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会造成基层治理的价值导向偏差,乃至动摇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是重点。基层治理过程中,舆论引导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渗透以人民群众产生“共情”为基础,在网络时代多元价值的文化背景下,信息碎片化与分众化趋势明显,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表达形式,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做好富有说服力的宣传教育。做好做实宣传教育,要使人民群众听得进、听得信。要重点宣传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制度优越感。要进行群众认可的典型宣传,尽量避免宏观总结与数据归纳,在老百姓身边找例子,从“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行业先锋”等转向挖掘“亲民性题材”。还要畅通宣传渠道,主流媒体要做细做精,新闻出版物要“接地气”,做好“上门宣传”等工作。

六、坚定基层治理的长远目标

大抓基层,共同富裕是长远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生态环境适宜、社会环境和谐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作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基层治理,要坚定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逐步为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坚定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统筹城市和农村。要实现城乡社区基层单元与整个治理体系的有效衔接。要科学分析城乡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加强动态研判,健全推进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坚定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高品质城市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消除城市内部新型“二元差异结构”。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但又要防止农业转移人口为片面追求更好的公共服务而盲目流动。

坚定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要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共同富裕要以区域协调联动为基础,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以整合治理经验。通过建立基层管理经验、信息、资源和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推进价值整合,提供基层治理的有效参考。通过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将区块链技术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开放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以解决基层政务服务“碎片化”等问题。

(作者系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夏磊

 

 

 

(供稿:舒梦逸)